close

楠梓的由來與典故

本區原名「楠仔坑」,因溪邊遍植楠木,且為楠木集散地而名,後改稱楠梓。

三百多年前,一批隨著 鄭王爺來台灣的移民,沿著一條還沒有名字的小溪開墾,並且定居下來,形成小村落。因為這條小溪兩岸種了很多的楠木,而且成為楠木的集散地,因此,人們就叫這條無名溪為「楠仔溪」,(現在的楠梓溪)溪旁低地的小村落叫「楠仔坑」,後來改名為「楠梓」。

所謂「楠」其實就是「柟」的俗字,而「柟木」是一種高達十餘丈的巨型喬木,主要的盛產區在大陸的雲南省及四川省一帶;柟木的質地細膩而堅硬,屬於十分名貴之木料,因此也成為名門貴族棺木的指定材料;而「梓木」也是落葉喬木,同樣也屬於高級建材,同時更是以往歷任皇帝的棺木材料。早期因此地出產「柟木」和「梓木」又是當時的匠人集中地,所謂「梓人」就是「木匠」之意,因此稱此地為「楠梓」。楠梓區內西南部有「半屏山」橫跨楠梓區與左營區,兩區各擁有「半屏山」的一半山地。

 

楠梓區大約可分為三大部落─楠梓、後勁、右昌 
楠梓─舊名「楠仔坑」,又稱楠梓坑、楠子坑、楠梓阬。因本區區民原為福建省

漳、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,當時遷者日眾,不久形成一大村落,因林邊有溪,後畔遍植楠木,故名為「楠垶坑」。日據時期縮寫為楠梓,延用迄今。但市民對於帶有鄉土味的「楠仔坑」,仍感到格外親切。

後勁─『後方之勁旅』,因古時屯兵而得名,先民多以務農維生,民風淳樸,日據時期在此建立煉油廠至今仍為我國煉油重鎮,民國六十年設立加工出口區,帶動經濟起飛,每年為國家賺取大量外匯。

右昌─舊名「右沖」乃古時屯兵右衛之要衝,臨左營軍區,先民多以務農維生,民風淳樸,現人口數約佔本區二分之一。 

 

行政區域演變
  日據時期隸屬鳳山廳楠仔坑支廳,民國二年廢鳳山廳改隸台南廳,民國九年九月由台南廳改隸高雄州岡山郡,楠仔坑改稱為楠梓庄,民國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楠梓庄,編入高雄市楠梓區(轄域即楠梓、土庫),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稱為高雄市十九區(轄楠梓、土庫),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將第十八區(後勁)合併,改為第十二區(轄域即楠梓、土庫、後勁),同年三月再與第十一區部分(右昌、援中港、下鹽田)合併為楠梓區,沿用迄今。 

 

 

地理環境
(一)本區是北高雄的門戶,高速公路、縱貫公路、濱海公路由北進入高雄市,分別接楠仔坑、後勁、右昌三大聚落區,而從整個大高雄的地理位置來看,楠梓也是往來鳳山、岡山、旗山三地的主要集點,交通特殊而且重要。

(二)楠梓區位於壽山一半屏山西北麓,後勁溪蜿蜒其間,東接高雄縣大社、仁武兩鄉,南與左營區相鄰,以高雄煉油廠為區界,北與高雄縣之燕巢、橋頭鄉連接,西毗鄰高雄縣梓官鄉,面臨台灣海峽,轄域遼闊,村落星散。

 

 

自然人文環境

 

(一)本區人文薈萃、風景優美,素有楠梓八景之譽,屏山猿啼、鹽田稻浪,援中 漁舟、右昌巨神、土庫綠疇、楠梓小城、舊橋夕照、慈雲晨鐘。

 

(二)日治時期在北區(今橋頭)設第一座新式糖廠,在本區南面設海軍軍港,及第六燃料廠(今中油),一方面帶來工作機會,也形成北方糖業新市鎮與南方軍區。戰後經濟部在此設加工出口區,使本區人口從日治初期八千人一躍迄今有十萬餘人。80-90年代,因海洋技術學院、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及高雄大學設於本區,使本區北區與高雄縣交界地區一躍為三大大學城社區。

中油預計於2015年遷廠!

 

隨高雄捷運紅線通車、楠梓科學園區再造、後勁溪整治、中油煉油廠遷廠(預定2015年)、橋頭新市鎮一帶造鎮及重劃等,使楠梓區成為北高雄重要工商核心之一。

 


 

 

 

  • 楠梓地區:日治時期為「楠梓」「土庫」二個大字,目前共包括八里。
    • 土庫:分為土庫窟、芎蕉腳二庄。全屬清豐里。
    • 楠梓:古稱楠子坑。以天后宮為信仰中心。
      • 東門:東寧里、享平里部分。以東門公為信仰中心。
      • 中埔:中陽里,以代天府為信仰中心。
      • 外埔:五常里,享平里部分,鄰接大社。
      • 菁子埔(含車頭寮及五百戶):本區則包括惠民里、惠楠里、惠豐里,三個「惠」字頭里名,實際上尚包括橋頭區之橋南里、新莊里部分。早期台南州北門郡所遷入開墾之農,結成「車頭寮」社區,後外來人口另結成「伍佰戶」社區。高捷菁埔站位於橋頭區,車上廣播發音少了一個音節,

 

  • 後勁地區:日治時期為「後勁」大字及「月眉」小字
    • 後勁
      • 核心地區:錦屏里、玉屏里、金田裡、稔田裡、瑞屏里、翠屏里。
      • 加昌里依1924年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原屬後勁,但依鄰近右昌部落外圍,又被加工區隔開,現多依附右昌為生活圈,但加昌里仍為後勁國中學區。
      • 日治時期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及日本海軍軍官宿舍、後併入左營區之星初里及整個中油煉油廠:宏南里、宏毅里、宏榮里,現行行政上屬後勁。

 

  • 右昌地區:日治時期本屬左營庄「右沖」大字加「苦瓜寮」小字。戰後「下鹽田」及「援中港」兩大字劃入楠梓區,行政上多歸屬右昌活動。
    • 右沖(今稱右昌):
      • 右昌:舊部落:核心廣昌里、久昌里、大昌里、福昌里、盛昌里、泰昌里、興昌里、建昌里、宏昌里、和昌里、慶昌里、隆昌里、秀昌里、裕昌里、國昌里、仁昌里
      • 加昌里:依1924年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原屬後勁,但依鄰近右昌部落外圍,又被加工區隔開,現多依附右昌為生活圈。
      • 左營莒光里(後分出光輝里)為本區莒光國小學區,屬右昌生活圈。
    • 下鹽田:日治時期本屬左營庄「下鹽田」大字。現藍田裡,過去與屬橋頭區之上鹽田合稱鹽田莊,縣市分家後,現行行政上屬右昌。
    • 援中港(古稱灣中港):日治時期本屬左營庄「援中港」大字。現中興里、中和里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小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